標題:
吳濁流~亞細亞的孤兒
發問:
吳濁流的著作-亞細亞的孤兒 請問一下,為什麼要叫亞細亞的孤兒? 還有 如果要以歷史的角色看這本書, 請問一下,要如何去批判它呢? 舉例應從何著手。 謝謝^^
最佳解答:
亞細亞的孤兒。吳濁流著。被公認為現代臺灣文學史上“一部雄壯的敍事詩”。起稿於1943年 ,1945年完稿。吳濁流冒著危險,秘密寫出的這部作品,先以《胡志明》書名在日本出版,後以《孤帆》、《孤帆小影》、《亞細亞的孤兒》等書名在臺灣發 行。小說主人公胡太明(原名胡志明)活動於臺灣、日本和祖國大陸,在日寇殘酷統治下走過了一條艱辛、坎坷的人生之路,經歷了從幻想到苦悶、到彷徨、到覺 醒、到反抗的思想歷程。作者以深沉悲憤、火一般的熱情譜寫了這部愛國篇章,十分清晰地描摹出臺灣同胞淪為歷史孤兒達半個世紀之久的足跡,深刻揭示出日本殖民主義者統治下臺灣知識份子受歧視、遭摧殘的悲慘境遇,展現了日據時代真實的社會歷史面貌,昭示出中華民族之魂不可征服的事實。作品人物性格鮮明,結構勻稱嚴謹,具有濃郁的臺灣鄉土氣息。 臺灣淪入日本後,其初期抗戰思想是非常熾烈的。全民一致,夢想著恢復主權。但無援的抗戰分子,兩三年就被掃蕩消滅了。可是人心不是這麼簡單就安靜下去 的,但因長時期的壓制,直接行動已無能為力,抗戰思想也分裂為三派:一為絕對派,一為超然派,一為妥協派。絕對派是以努力扶植抗戰思想來代替抗戰;超然派 是對政治完全絕瞭望,對新政權也不協力,只求個人的樂趣;妥協派是追求現實,而接近新政權,以謀求自身的利益。圍繞在胡太明的小小的環境裏,也有這三種色彩。 亞細亞的孤兒是透過胡太明的一生,把日本統治下的臺灣,所有沉澱在清水下層的泥汙渣滓,一一揭露出來了。登場的人物有教員、官吏、醫師、 商人。老百姓、保正、模範青年、走狗等,不問日、台人、中國人的各階層都網羅在一起。不異是一篇日本統治社會的反面史話。 亞細亞的孤兒被闡釋的歷史不是證實,而是一種話語的證明。政治、意識形態包裝的利益最終通過話語權的掌控實現。話語權的效果以“超文本”的形式實現,而回歸 “本文”於是引發一種文學研究本體存在訴求的衝動。“歷史?個體”可以看作“孤兒”的生存態勢,也是 文本敍事的思維架構,它促使敍事的完成。從邏輯上說,歷史與個體的處理關係是有限的:歷史淩駕個體,個 體游離於歷史(其外後者其中)或者個體充分容入歷史;前二者是個體與歷史互不和諧;第三種歷史與個體的狀態則是一種避免衝突,以力量失衡規避的方式達成二 者的一致,即所謂的平衡, 營造與歷史相應的生產關係。 歷史拋棄個體源自個體主體性追求的強烈,即個體自我欲望的表達和個體主體性的疏離歷史:這是為“與時俱進”的革命者清醒認識的,他們是以歷史主人的姿 態將個體的訴求寄託於政治、革命的宏大敍事中(這裏的“個體”主要是指知識份子);經典社會主義提供這種模式的極端形式:個體毫無保留的(其本身也是毫無 必要的)“融入”集體,創造一個完全歷史的神話,個體不再具有自我主體性,個體的主體性訴求完全指歸集體,“消解”在宏大壯闊的歷史語境中;消沉、彷徨在 這種歷史敍事中根本沒有話語權甚至存在的可能。胡太明和藍、詹分別是它們的代表。胡太明的主體性追求一直(至於“發狂”徵兆充分產生)是指向個體自我的, 他需要生活、渴求愛情;他對知識、學問的近乎執迷的執著是建立在“教育至上”的思維模式上。文化劣勢、自卑感的自我心理暗示成分相當濃厚,甚至是一種個體 及其相似的其他個體對他依附的文化進行非理性的“降格”。於是胡太明的“教育”並不是啟蒙性質的,它更是晚清“洋務運動”性質的, 基本上停留於器物層 面,不 指 向 思 想的“ 教育”,止於剪發與婦女生活常識的“傳授”(阿新嫂難產而死後對糖場女工的教育)層面。他理解的墨子的“良心”而缺乏對曆 史的關照和宏觀的體認,以知識的汲取表達個體的主體性,以“教育”彌補個體對歷史的責任;他對歷史的宏闊性始終無法理解與接受,他的“務實性”其實也未曾 有實在的效果,他“宛如一個馳赴戰場的勇士”實際上只是想為他的學生(臺灣人 )爭取進一步汲取“ 知識”的機會,是一種生活性的訴求,不具有我們所希 望 的 歷史價 值(相反,是否還具有某種對“優勢文化”的主動接近、接受?)。藍和詹則有歷史主體的意識,他們以激烈反抗的方式直接參與歷史宏大敍事, 實現歷史性“個體”自我。 2008-01-12 08:37:16 補充: 個人非常推薦你去看完我po的參考資料網址裡的文章,情中分析亞細亞的孤兒裡的觀點很要害也很客觀,個人覺得很值得認真一看。
其他解答:
問:為什麼要叫亞細亞的孤兒? 答:因為台灣地處亞洲(亞細亞asia)而台灣這四百多年以來,沒有受到統治者平等對待,土地上的人民就好像孤兒一般,沒有屬於自已的家(國家),如書中的胡太明覺得依中國被人看為間碟,回到了台灣被日本人視為間碟,因無所依,如無父母之孤兒。 問:如果以歷史的角度看這本書?要如何去批判它呢? 答:清領時期政府將台灣視為邊陲之地、化外之民,任島上人民自生自滅,實有愧於民。 大清帝國因敗於日本,出賣台灣百姓將台灣割讓給日本,再次傷害島上人民的心,試想台灣又無與日本直接作戰,清朝敗了卻要台灣人來買單,如此合情嗎?合理嗎?就如書中所寫胡太明愛上日本女教員久子,但久子卻以身份不同,為由拒絕了他,且受到校長將久子調職他校,不管胡太明再怎麼努力,都無法改變種族的歧視; 民間如此、政府亦如此,真是早期台灣人的悲哀。 所以我們應珍惜現在,在這島上自已做自已的主人。 2008-01-12 10:02:01 補充: 參考資料:吳濁流代表作品目錄 http://literature.ihakka.net/hakka/author/wu_zhuo_liu/onlin_main.htm http://literature.ihakka.net/hakka/author/wu_zhuo_liu/wo_art/c1_wu_04.htm 看完之後自已的心得85689B2DB1DA9C12
- Apr 08 Fri 2016 18:46
吳濁流~亞細亞的孤兒
close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